2014年4月15日 星期二

醫院遊戲師 陪伴兒童抗癌 (蘋果日報2014年4月16日)

小朋友怕睇醫生,但患癌兒童卻不得不出入醫院接受複雜而漫長的療程。晴晴(3歲)去年證實患上血癌,每逢治療她都嚎哭不止,晴母憂心忡忡卻苦無對策,後來得兒童癌病基金的醫院遊戲師用遊戲助她克服恐懼,步入康復之路!
記者:陳家偉

晴晴外貌精靈活潑,去年3月卻不幸患上血癌,起初她常常要抽血,惟每次都會大哭一場。晴母憶述當時焦慮的心情:「唔知點幫佢,見到佢喊,自己又喊。」她指後來醫護人員提議她找醫院遊戲師幫忙,晴晴覺得去醫院有玩具玩,漸漸沒像以往般抗拒到醫院。
晴晴的醫院遊戲師林婉兒解釋,幼童不明白何謂癌症,講解得太深入可能適得其反,「知得越多可能越驚」,她認為玩遊戲可以幫助幼童了解治療過程,如晴晴充當護士替玩偶打背脊針、貼心電圖、洗喉仔,就模擬了治療經過,從而舒緩其不安及恐懼。當觀察晴晴與玩偶的溝通,也能了解她心中所想,例如晴晴最害怕打背脊針,晴母一直不明所以,後來林姑娘引導晴晴向玩偶說出感受,得悉她害怕打針後會感到暈眩,便向她解說「暈一陣就會冇事」,助她克服難關。

應給予宣洩機會

晴母表示起初對女兒嚎哭束手無策,有時更會給予錯誤反應,「係咁叫佢唔使喊」,後來林姑娘解釋,不應否定晴晴感受,應該給她宣洩,晴母才學懂哄女兒說:「同佢講可以喊吓,唔使咁犀利,真係喊細聲咗。」而哄女兒複述對玩偶治療的步驟,會令女兒治療時「冇咁驚」。她感激林姑娘陪伴女兒入手術室,令女兒治療更順利,並引述醫生指晴晴有七至八成機會康復。
兒童癌病基金專業服務經理(醫院遊戲服務)呂思華指,遊戲師的職責是幫助病人應付患病及住院的壓力,而不同年齡病人對癌症的認識不同,如幼童通常害怕「打針嗰陣冇媽咪陪」,年紀較大的可能是懼怕停學,要按不同情況用不同方法協助,如玩玩具、玩集體遊戲等。

促納入醫院體系

該機構的醫院遊戲師服務始於1992年,現時有八名註冊醫院遊戲師,在本港五家公立醫院(屯門醫院、瑪麗醫院、瑪嘉烈醫院、伊利沙伯醫院及威爾斯親王醫院)服務,對象為18歲以下的癌症患者。呂思華指醫院遊戲師在英國、美國等地的醫院是常規職位,但本地的醫院遊戲服務卻主要由坊間機構提供,盼遊戲師日後能被正式納入本港醫院體系。
兒童癌病基金醫院遊戲服務網頁Hospital Play Service:
http://www.ccf.org.hk/services.php?id=411&sid=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力不從心

今年七月便迎來自己48歲的生日, 本命年, 犯太歲. 以往不信命理沒有理會, 人到中年不得不信命, 今年初批家事煩, 悶氣沉沉利外遊散心和搬屋, 家中長輩會突然入院.  好的唔靈醜的靈, 父親突然入院做微創手術, 幸好恢復良好, 妹妹又收到要轉院通知, 要四處奔波, 人到中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