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牛津大學哲學博士(現代德國哲學及基督教神學)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宋代中國儒家道德哲學)
量子物理學碩士學位
不過學位這些東東, 與我何干? 我欣賞是他講的道, 尤其是他的文章. 他寫的書很嚴謹, 你會知道他看了無數的書藉, 消化思考後才動手寫, 所以你看了他一本書就不止一本書內容那麼簡單, 你還可伸延閱讀.
他學貫中西哲學, 神學, 最為不可多得, 因為他身兼多重身份可以互為研究, 作出比較. 我自己一向欣賞道家哲學(當然不懂, 只是很喜歡那種逍遙的感覺), 但不知何故, 基督教會對這些文化就是禁忌, 打坐不行(道教 - 倒空容易令魔鬼乘虛而入), 靜觀也不行(與佛教有關), 瑜伽也不行(印度教有關). 但是為何不以治學的態度去欣賞這些哲學呢? 我覺得不是他教的問題, 而是教徒故步自封, 活在一個信仰溫室(教會以外其他事不聞不問).
看他的書"溫偉耀六十自選集" (基督教卓越使團出版), 他提到做學問和做基督徒的心得要開放Openness)而委身(Commitment). 以下節錄他的書P. 466頁如下:
"對信仰委身的,多半會變得主觀, 排他, 甚至不可理喻得令人生厭. 而那些"開放"氣質的信徒,又很可惜地變得亳無立場, 自我批判之餘, 就連自己口裡宣告出來的信仰課題, 口裡吟唱的詩歌, 自己也心存懷疑, 全無打握, 更遑論去感動別人, 傳遞福音. 我見得太多只有神性, 沒有人性的"委身"信徒, 也見得太多因為"開放"得弄到自己信仰夭折的人. 難道"委身"就不能夠有批判精神?願意聆聽, 願意對其他人的見解"開放"的, 就不能再投入自己原本的信仰?我就是不服氣, 以身試"法"(真理), 要求自己實踐這兩種似乎不能並兼的氣質"
P. 467頁"一個真正懂得開放的人, 是他/她具備一份願意聆聽不同觀點, 意見的"態度", 而不是表示他/她沒有立場. .......所謂真正的"對話", 就是假定對方有可以貢獻, 修改自己的地方, 也信自己有給對方提供真理的地方, 甚至可以修正對方的見解. 若以為一切真理盡在自己, 這叫做"獨白"或"講道".
我覺得首先信徒要問自己, 當初為何決志, 你信的是什麼, 為什麼是基督教而不是他教? 是以真理為先?還是其他原因為先(想識異性? 想認識新朋友擴濶圈子?身心受苦想得到情緒上的支援?), 如果是後者為先, 你的困難解決之後, 你還信不信神? 神對你的意義是什麼? 有了自己立場, 才能去傳教, 否則不能以理服人及感動別人之餘, 還給人感覺是九流推銷員-Hard Sel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