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8日 星期二

梁朝偉

看魯豫有約訪問梁朝偉, 很特別的一個訪問, 特別在梁朝偉.

我覺得他很真, 是以一個真梁朝偉本人受訪問, 而不是明星梁朝偉. 講以往不開心的事, 例如張國榮離世, 童年父母離婚, 未能抽離角色, 你能見到他是觸碰到內心的感覺, 臉上有點不自然, 正如他所說, 想控制這感覺, 不想表露出來.

在無線時飾演韋小寶, 會夢到這個角色, 不能抽離就以喝酒減壓. 一套接一套反而好少少, 後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 2046, 一拍幾年, 想抽身都難. 他很信任王家衛, 飛紙仔, 無劇本, 無問題. 因為, 他就像空的器皿, 讓自己倒空, 讓角色活過來.

還有婚禮一段, 他本覺得結婚儀式像做戲一樣給人看, 不過他有樣好, 嘉玲想搞, 就搞吧. 他自己也估不到婚禮是一件開心事, 在不丹, 他又很喜歡大自然, 婚禮變成一個美事, 難忘的回憶. 相處之道, 就是佷自然的變得隨和了, 讓多了太太....婚姻就是這樣一件事吧, 如果樣樣要堅持己見(就算自己是對), 怎能融成一體呢? 有時, 放鬆了更自在...

藝術療法 讓同行者充電 (蘋果日報2015年2月29日)

【文化籽:藝文沙龍】
最近,我主動接觸藝術心理治療,周遭反應不一。有朋友驚訝:「你無緣無故看心理醫生?」有一位同事說:「治療過程只是令你暫時專注,跟家裏畫畫差不多。」上司透過WhatApp送來十個O嘴表情符號問:「治療過程中你有哭嗎?」母親說:「戲劇治療會重演現實生活,豈不是加重病情?」一系列奇怪問題反映了香港人對此認識甚少。上周聯合國頒佈《2015年世界快樂報告》,香港排名倒退,無論是環境還是個人因素,情感缺乏出口無非缺少一位同行者,你有否想過藝術心理治療師就是這個人?
第一節藝術心理治療之初,我總是喋喋不休說個不停,就像感冒看醫生時,恐怕醫生不懂望聞問切,由第一個噴嚏至鼻水顏色變化都和盤托出,到後來我才明白,很多人誤以為很了解自己,卻不知語言只能表達我們一部份意識,藝術卻給人更大的聯想空間,更深一步窺探自己。
在藝術療法中,藝術模式不是最重要,因為無論哪類型藝術都可以聯繫人的情感,反而是每位治療師的切入點未必相同,但每一個人的治療過程都是度身訂做的。在接觸藝術治療前,我本想比較視覺藝術、音樂、舞蹈、戲劇等等療法有否不同果效,但事實上卻難以比較,因為治療師多會跨媒體運用。我嘗試過兩種心理治療,兩位治療師不約而同運用繪畫輔助,在音樂心理治療過程中,音樂治療師麥依汶(Emma)請我在紙上隨意寫些字句或畫些影像,當時我似是無意識地寫上一句歌詞,然後用顏色填滿紙張。Emma問:「為甚麼填滿顏色?那時你想甚麼?」我搖頭。她又問:「你用甚麼填滿生活?」我二話不說答:「愛。」然後我開始檢察自己生活,除了愛,還用甚麼填滿生活?Emma:「購物?工作?」嘩!那刻覺得心理治療師實在太厲害了,怎麼說中我要害?
舞蹈/動作治療師盧幸賢(Candy)說:「也許你煲劇太多了!我不能夠單憑你的畫作就知道你的想法。我更加不是一位繙譯員,我只能夠帶你明白畫作對你的意義。」在舞蹈/動作治療過程中,Candy叫我跟隨音樂快慢的變奏,身體以重如大象或輕如羽毛的動作來和應。似是基本熱身動作,但在節奏快的音樂中,我感覺到自己慣常的生活節奏;在慢而輕柔的音樂中,我嘗試以最慢的速度提高腳尖再放回地面,讓我想起平日散步時沉思的景象,究竟我享受哪種節奏?我開始明白治療師Candy口中的「從身體回憶聯繫人情感」是甚麼一回事,然後她鼓勵我將感覺繪成一幅圖,再命題。第一節治療結束後,她解說:「當我看見你花了很多時間做一些細緻的東西時,我知道你或許在反思,或正在消化思緒,我知道我可以在這裏問得更多,讓我得到更多資訊再作深一層探討。」


跟隨音樂 張開身體

還記得上了一節音樂心理治療後,整個星期都在思考Emma的說話。一周後,我才接受Candy的舞蹈/動作治療,見面前,我心情既期待又有點緊張,因為我知道治療過程中將會再一次赤裸裸地面對自己。無論是音樂心理治療抑或舞蹈/動作治療,治療師都會跟隨我即興創作的音樂伴奏和我的動作,一方面讓我感到安全,更加放膽彈奏音樂或張開自己的身體。
Candy提到兩個字最觸動我的心──同行。她說:「治療手法還是次要,最重要是彼此建立關係。跟隨你的動作,可讓我嘗試體會你的感受,究竟你的感覺在何方?就像我和你同行,跟你一起經歷。」雖然我只是分別體驗過一次音樂心理治療及舞蹈/動作治療,但完完全全地感受到這份同行的感覺,而這正是人人所需要的。當然,藝術治療過後,絕對不會讓你在人生低谷一躍以上人生的極樂,但我感覺到自己就像一個電池,正一格一格地充電,這小小的能量成為我生活的動力,至少足夠應付我未來一周的生活。主動接觸藝術治療,我不以為恥,更加不是生病了,只是我認為這是一個懂得愛惜自己的表現,給自己一個快樂的生活提案。

音樂心理治療


舞蹈/動作治療



麥依汶(Emma)

香港首位英國註冊音樂治療師,二○○八年創立香港音樂治療中心,亦為認可腦神經學音樂治療師,提供音樂心理治療、心理支援、全人發展及各種腦神經學音樂治療及訓練。
查詢:http://www.musicpsychotherapy.com.hk

與麥依汶趣談

記=記者
麥=音樂心理治療師麥依汶
記:音樂心理治療適用於治療哪些問題?
麥:幫助人面對各種生活壓力、全人發展、改善人際關係、確立目標;治療各種心理情緒及精神病,如焦慮、自閉症、過動症等等。
記:失戀應該聽甚麼歌呢?
麥:聽歌前先問自己聽這首歌對自己有甚麼好處,如果失意時只顧聽負面的歌,只會讓自己沉溺在傷痛中。或許會有人說沒有心情聽快歌,但歌曲不只快和慢,亦可以選擇一些節拍中板或者是一些鼓勵性的歌。我有時候發現,人失意的時候,不是需要一首歌,而是休止符。
記:哪種音樂不適合做心理治療?
麥:心理治療偏向鼓勵對象即興創作,讓我和他更了解他自己。其實沒有不適合的音樂類型,相反,治療師是不應該帶自己的音樂進治療室的。
記:對音樂毫無認識的人適合做音樂心理治療嗎?
麥:首先,沒有不適合的人。即使不愛音樂,都可以接受療法,因為毋須喜歡,只需要懂得運用。其次,懂得音樂的人,手一放上琴就立即構思應該配甚麼和弦,這反而會影響隨心靈即興創作的意義。


盧幸賢(Candy)

Piece of Sky創意藝術治療及心理輔導中心創辦人、美國註冊舞蹈/動作治療師、美國認證兒童醫療輔導師、北美洲戲劇治療協會戲劇治療學生、香港大學表達藝術治療碩士課程榮譽講師。
查詢:http://www.piece-of-sky.com

與盧幸賢趣談

記=記者
盧=舞蹈/動作治療師盧幸賢
記:甚麼是舞蹈/動作治療?
盧:舞蹈/動作治療是心理治療的一種,由於身體動作就是舞蹈的核心,在治療過程中,身體動作可以同時作為評估和調解手段,一直被應用在預防疾病和促進健康等方面,適用於治療發展障礙、社交問題、心理障礙、患病和傷健人士。
記:如何尋找專業的舞蹈/動作治療師?
盧:因為香港未有相關註冊制度,所以選擇舞蹈/動作治療師時要留意對方是否完成合資格的創意藝術治療課程(不同地方有不同資格認可,可參考美國舞蹈治療協會,查詢http://www.adta.org)。剛回流香港時,我發現有很多沒有專業資格的人冒充專業治療師,治療過程旨在讓人大哭一場,這是不道德的,會傷害他人。
記:殘疾人士適合接受舞蹈/動作治療嗎?
盧:其實沒有不適合的人。即使病人只能躺在床上,只有眼皮可以活動,都可以接受舞蹈/動作治療。因為呼吸和心跳,都是一種動作,聯繫情感。
記:角色扮演在戲劇治療中有多重要?相等於玩board games中扮演角色嗎?
盧:戲劇治療要有治療性的目標,就像生活的綵排,關注全人發展,跟玩board games讓人抽離自己,讓人有爽快的感覺,完全是兩碼子的事。
記:重演現實會加重病情嗎?
盧:做戲前都會做足「安全措施」。通過對談和活動,先加強對方的信心,了解本身的優點。而戲劇治療中未必會重現現實,著重的是故事能否療傷。

常見問題

問:應該如何選擇藝術心理治療師?
答:藝術模式不是最重要,更重要是選擇一位你可以信任、敞開心扉的治療師。我起初尋找一位戲劇治療師,治療師了解到我信仰背景後,她認為自己沒有信仰,不能夠完全明白記者感受,主動轉介合適的治療師。
問:治療師會否能醫不自醫?
答:大部份藝術心理治療課程學員畢業前,都需要接受一段時間藝術心理治療,過程中讓他們明白用者的感受。而治療師之間亦會不斷互相督導,每人都有一位專業的同行者。

記者:陳芷慧
攝影:徐振國
編輯:陳漢榮
美術:黃創泰

2015年4月11日 星期六

秋天的童話 (1987)



上映時是看正場, 跟哥哥作伴, 人細鬼大要看, 十一歲不明白愛情, 不明白兩個相愛的人不能在一起 (看得童話太多), 不明白什麼叫友情以上, 戀人未滿的關係, 感動不等於愛情的事實.

有一種感情好難去分辨, 你與他同在異鄉, 同甘共苦, 互相照顧關心, 大家又單身, 可是.....其實你與他是有距離的, 家勢, 背景,....都不是最重要, 而是志向, 目標不同. 你可以開始, 但結局多是分離, 還是.......將這感情留在心底?

結局是十三妹去了長島, 多年後重遇, 船頭尺夢想成真開了間餐廳.

我問哥哥:

我: 咁佢地有無一齊啫
哥: 呢D叫OPEN ENDING, 唔會講實個事實
我: 咁即係有無一齊啫
哥: (無聲吹脹中)

後話: 如果你係十三妹, 個EX係英俊富家子VINCENT(陳百強飾), 如果今次揀的係唐人街企堂船頭尺, 你都過唔到自己個關, XDDDDD.



2015年4月8日 星期三

不完美丈夫 (殘念之夫) - 日劇

復活節假無節目, 就又看日劇啦, - 不完美丈夫 (殘念之夫)

榛野陽一(玉木宏飾)和知裡(倉科加奈飾)兩人嚮往溫暖又明亮的"理想的家庭"而結為夫婦,然而這個夢想卻在知裡生了孩子後悄然發生了變化。日本女性婚後或育兒後會當家庭主婦, 男主外, 女主內, 看似和諧, 其實充滿挑戰.

很寫實(當然加插攪笑情節啦), 適合作為婚輔教材!
1. 男的英俊又事業有成, 女的也很温柔可愛, 為何女兒出世後在對方心目中地位大跌?
2. 男主外, 女主內, 不是分工了嗎? 為何妻子如此不滿? 因為做"媽媽"呢份工無假放啊! 日本外傭也不普遍
3. 雙方父母的介入
4. 育兒方針 (以快樂為本? 望子成龍?)
5. 財政策劃 (原來高收入的丈夫負担得起買就買,  與下屬喝酒也會埋單, 為了儲蓄教育基金, 變得只拿零用錢!!!)

2015年4月4日 星期六

歲月神偷

昨天電視重播歲月神偷, 其實是導演羅啟銳自傳式的故事, 為的是紀念他患血癌早逝的哥哥. 我想, 這也是Narrative Therapy的一種吧, 把傷痛的過去, 給予新的意義, 使自己能更有力的走下去.

這是為何我喜歡藝術, 無論是電影, 音樂, 文字, 繪畫, 它可以給你一個創建的世界, 你可以增刪, 潤飾, 然後就去相信, 信仰不也就是這回事嗎? 信則有, 不信則無. 做人 - "只要信"

力不從心

今年七月便迎來自己48歲的生日, 本命年, 犯太歲. 以往不信命理沒有理會, 人到中年不得不信命, 今年初批家事煩, 悶氣沉沉利外遊散心和搬屋, 家中長輩會突然入院.  好的唔靈醜的靈, 父親突然入院做微創手術, 幸好恢復良好, 妹妹又收到要轉院通知, 要四處奔波, 人到中年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