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5日 星期六

盧冠廷

盧冠廷隔了20年出了新碟(舊歌新編曲), 八十年代他紅了一陣子(紅歌不紅人), 近年則轉向環保作. 明報周刊(2437期)正好訪問了他. 他的人生也很"傳奇".

父親是紅伶盧海天, 父親風流, 在外與生母誕下了他, 交由父親正室譚秀珍撫養. 年少移民美國, 但卻有讀寫障礙, 縱使入了音樂學院, 也無法看譜而退學, 改在夜店表演, 唱出八年, 77年得到American Song Festival 冠軍, 酒店公關經理唐書琛訪問他, 諦造了一段良緣. 後來夫唱婦隨, 他作曲, 她作詞, 創作了不少名曲, 例如"陪著你走", "但願人長久"等等.

97年他轉做電影和廣告音樂, 但卻被拖數, 在家中閉關三年, 卻得了化學敏感, 改用環保有機的產品才病情轉好, 故亦轉行在西貢開設環保商店.

2015年7月17日 星期五

大體老師

有器官捐贈, 也有遺體捐贈, 我自己覺得呢, 人死了, 塵歸塵, 土歸土, 自己沒有兒女, 亦不需其他人去供奉拜祭, 對於死後需要一大筆費用才能真正完結真係勞民傷才. 自己本身都打算花園葬, 參加這個計劃除了做件"善事"外, 最終你的遺體也多個選擇 - 將骨灰葬在大體老師花園.
(註: 登記者離世後, 不保證這計劃一定接收遺體)
 
 
此計劃讓市民可於辭世後捐贈遺體以支援醫療教育及研究。
對香港大學醫療專業的學生來說(包括醫學、護理、藥物、中醫和牙科),捐贈得來的遺體為他們提供了學習解剖學的最佳和最真實的方法。學生可以從真實的人體學習,而並非從模型或電腦軟件上學習,好為將來治療病患者作出充份準備。解剖學是修讀醫療專業的基礎,故此遺體捐贈對於醫療教育是很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遺體捐贈可啟發學生對病人的尊敬和專業態度,因為遺體捐贈者代表了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接觸的首位病人:這位病人曾與疾病對抗,最後雖亦辭世,仍慷慨地捐出身體,支持醫療教育。通過這些捐贈,學生不僅學會人體的構造,更了解到人類的偉大和慷慨無私。這是在人生和醫療訓練過程中重要的一課

遺體亦可供醫生用於醫學研究,例如發展新的外科技術以應付現有技術未能處理的疾病。同時亦容許醫生持續改良外科技術,以便在病人身上可以更有效和安全地進行手術。

遺體捐贈對醫療專業的教育和研究,以及最終對改善人類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捐贈者偉大的意願,充份表現了他們無私的貢獻。因此師生們都會很感激地接受捐贈的遺體。每年開課前師生都會一同參與一個儀式,以表示對捐贈者的敬意,更將遺體尊稱為"大體老師"。
 
 
 
 
 
 
 
 

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前路

上星期又爆了一只鑊, 心中的怒火和委屈再也按耐不住, 終於也遞了辭職信了,  到我last day時, 足足做了15年.

其實未找到工作, 但那種心痛及惶恐重重壓著我, 尤以這半年來更加加劇, 常常緊張, 睡覺也未能放鬆, 暴食加劇, 重得膝頭也有點點痛. 同事也問我為何不等到年尾, 但是我上年也是為了等到年尾啊.

四十歲如何轉職?


2015年7月1日 星期三

母親

七一下午, 無事又睡午覺, 夢到死去多年的母親, 以及死去數年的表妹. 夢中我知道母親患病, 說要辭工去陪她. 哭了起來, 原來又是個夢. 時間是顛倒的, 她去世時她41歲, 我15歲, 還在讀中四.

那種傷心卻又是如是真實, 現實中已無感覺(也已過了24年), 在潛意識卻不時偷襲, 而我, 也差不到了母親的年紀了.

職涯方面, 現公司已去了樽頸位置, 不是, 是沒有前路可走, 也在考慮轉工, 甚至職業再培訓, 有想過老人方面的工作, 報了保健員課程, 先有個根底先吧. 前路, 仍是迷惘.

力不從心

今年七月便迎來自己48歲的生日, 本命年, 犯太歲. 以往不信命理沒有理會, 人到中年不得不信命, 今年初批家事煩, 悶氣沉沉利外遊散心和搬屋, 家中長輩會突然入院.  好的唔靈醜的靈, 父親突然入院做微創手術, 幸好恢復良好, 妹妹又收到要轉院通知, 要四處奔波, 人到中年到了...